【中药名】熊胆 xiongdan
【别名】狗熊胆、黑瞎子胆、黑熊胆。
【英文名】Fel Ursi。
【药用部位】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. Cuvier或棕熊Ursusarctos Linnaeus的胆囊。
【动物形态】黑熊:体长1.5~2米。头部宽,吻部较短,鼻端裸出,耳大而圆,被长毛,颈部两侧毛较长。四肢粗壮,5趾均有爪。前足腕部肉垫和掌部肉垫相接。全身被毛,毛基灰黑色,毛尖乌黑色,绒毛灰黑色。面部毛近于黄色,下颏白色。胸部有一明显的新月形白斑。棕熊:体形大,长约2米,肩高1米。全身为棕黑色,头部色较浅,稍带褐色,腹面毛色比背部浅暗,四肢黑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棕熊和黑熊皆有冬眠习性,栖于森林,多独居,喜白天活动,可直立行走。分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,南至华南。
【采收加工】割取胆囊,将口扎紧,剥去附着的脂肪后悬挂通风处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扁长圆形,上部狭细,下部膨大呈囊状。表面灰褐色、黑褐色或棕黄色,微有皱褶,囊皮较薄。囊内含干燥胆汁,习称 胆仁 ,呈不规则块状、颗粒状或硬膏状,色泽深浅不一,有金黄色、黑色或黑绿色、黄绿色。气微清香或微腥,入口即化,味极苦而微回甜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寒,味苦。归肝经、胆经、心经
【功效与作用】清热解毒、清肝明目。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量0.15~0.3克,研末冲服或入丸、散;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或点眼。用治肝热炽盛、惊风、癫痫、目赤肿痛、翳障、疮痈、痔疮、咽喉肿痛。
【药理研究】熊胆仁具解痉作用,熊去氧胆酸能促进体内疲劳物质的分解与排泄,并能增加维生素Bi、维生素B2的吸收。熊去氧胆酸钠对士的宁引起的小鼠中毒有解毒作用,与鹅去氧胆酸钠及胆酸钠合用其作用能增强。尚有健胃、镇痛及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熊胆含胆汁酸20%~80%,主要为熊去氧胆酸,并有鹅去氧胆酸、胆酸、去氧胆酸等。这些胆酸常与牛磺酸或甘氨酸结合,形成钠盐或钙盐。此外,含有胆甾醇、胆色素及氨基酸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虚证禁服。恶防己、地黄。
【配伍药方】①治跌打昏迷:熊胆汁1.5~3克。冲酒服。(《广西药用动物》)
②治蛔心痛:熊胆如大豆。和水服。(《外台》)
③治小儿疳疮:熊胆0.15克。汤化调涂于鼻中。(《圣惠方》)
④治神经性胃痛:熊胆研末,每日服3次,每次0.9克,开水送服。(《广西药用动物》)
⑤治痔疮:熊胆汁、片脑(研细)各等分。用水调匀,用棉签蘸取涂痔上。(《广西药用动物》)
⑥治风虫牙痛:熊胆9克,片脑1.2克。上为末,用猪胆汁调搽患处。(《摄生众妙方》)
⑦治胆道炎、胆石症、黄疸:熊胆0.5克,郁金10克,茵陈蒿15克。水煎,日服2次。(《中国动物药》)
⑧治目赤障翳:熊胆0.3克,黄连3克,冰片0.9克。加冷水12克调匀,贮在瓶内备用。常点患处。孕妇慎用。(《广西药用动物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