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,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内膜前列腺素合成,减少血小板血栓素A2的合成,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,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,如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、心肌梗死、脑卒中等,临床上很多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,阿司匹林常见副作用主要有:
消化道反应:消化道反应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,如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消化不良等,甚至诱发或加重胃、十二指肠溃疡、出血、穿孔,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可破坏黏膜磷脂层屏障,直接损伤胃黏膜,还可通过干扰前列腺素E2的合成,减弱前列腺素E2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,饭后服药、服用阿司匹林是肠溶制剂、服用奥美拉唑、雷贝拉唑等抑酸剂或与前列腺素E2同服,可有效减轻或避免消化道反应。
出血: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,长期用药增加出血风险,用药过程中一旦出现皮下出血、鼻出血、牙龈出血、黑便等情况,应及时停药就医,长期服药者手术前1周应停用阿司匹林。
过敏反应:阿司匹林代谢过程中可产生白三烯等过敏介质,从而导致支气管痉挛,引发支气管哮喘,可以使用孟鲁司特和糖皮质激素治疗,此外,服用阿司匹林还偶见荨麻疹、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,因此,哮喘、鼻息肉、慢性荨麻疹患者应禁用拜阿司匹林。
急性痛风发作:阿司匹林主要通过肾脏排泄,小剂量阿司匹林与尿酸竞争排泄通道,可导致尿酸排泄受阻,血尿酸升高,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,因此,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应慎用阿司匹林,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血尿酸。
肾损伤:前列腺素可扩张肾血管,增加肾血流量,阿司匹林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削弱前列腺素对肾脏的保护作用,尤其是老年人、伴有肝、肾功能损害的患者,对前列腺素的扩血管作用更加敏感,容易引起间质性肾炎、肾病综合症、甚至急性肾衰竭,因此,肝、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阿司匹林。
早在1982年,美国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,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使健康男性第一次发生心脏病的风险降低44%,后来又有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发现,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也可以使健康女性获益,低剂量与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效果相同。另有临床研究发现,健康人长期服用阿斯匹林,5年后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37% ,10年后降低74%,同时使结直肠癌的死亡率降低了30%-50%,这样看来,健康人吃阿司匹林确实可以获益。
理想与现实总是会有差距,无论是预防心脏病还是肠道恶性肿瘤,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,由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,尤其胃肠道损伤,防不胜防,因此,健康人吃阿司匹林弊大于利,阿司匹林不能随便吃,以下人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获益:
心血管高危人群:合并以下3项及以上心血管高危因素者可以每日服用阿司匹林75-100mg:男性≥50岁或女性绝经后、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(男性<55岁或女性<65岁)、高血压(血压控制<150/90mmHg)、肥胖(体重指数≥28)、吸烟史、高胆固醇血症、糖尿病等。
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患者: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患者,尤其植入支架的患者,为预防支架内再次形成血栓,需要坚持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1年,1年后可停用氯吡格雷,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阿司匹林。
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:手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,运动量减少,静脉血流速度减慢,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,栓子可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,导致肺栓塞,可危及生命,小剂量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大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。
妊娠高血压患者:合并胎盘疾病、肾脏疾病或高凝状态的妊娠高血压患者可以从妊娠12周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,直至妊娠28周,预防妊娠妇女子痫前期。